上海知青和北方姑娘分离20年,当官后收到来信,你有个女儿在北京
王建国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,信封上只写着收件人地址,发件人信息全无。
拆开信封的那一刻,这位年近五旬的副省长手竟然微微发抖。
简短的几行字,却带来了足以颠覆他人生的消息。
“你有个女儿,在北京。”
一瞬间,尘封多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,冲垮了他精心构筑的情感堤坝。
那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往事,再次鲜活地跳动起来。
01
1978年的春天,比往年来得稍晚一些。
山西吕梁的土坡还裹着最后一层残雪,零星的白色在褐黄间断续铺开。
早晨五点钟,赵秀英就从温热的被窝里爬了起来。
作为白桦林农场第七生产队的组长,今天她还要负责迎接新来的上海知青。
她匆匆洗了把脸,用凉水将因寒冷而发红的双手搓热。
锅里的稀粥冒着热气,她舀了一碗放在桌上,又从罐头瓶里夹了两根咸菜。
"爹,吃饭了。"她轻声唤道。
赵父是老革命,今年六十出头,头发已经花白。
他年轻时跟着部队打过仗,现在是农场的政治指导员。
"嗯。"赵父应了一声,从里屋走出来,脚步声沉稳而有节奏。
"今天新知青要分到你们组?"赵父坐下后问道。
"是的,听说是个上海娃娃。"赵秀英回答,语气中夹杂着一丝期待。
五年前,她嫁给同村的铁柱,本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。
可婚后不到两年,铁柱在煤矿事故中丧生,留她一人守着空房。
那段日子,她像掉进深井,四周都是看不见的黑暗。
好在生产队的工作让她忙碌起来,忙到没时间去想那些撕心的痛。
赵父夹起一小口咸菜,说:"上海人讲究,怕是吃不惯咱这儿的条件。"
赵秀英笑了笑:"先让他住生产队的集体宿舍,我打算带他认认地,顺便讲讲咱这儿的情况。"
爸爸点点头,没有再说什么。
他知道女儿心里还藏着对生活的希望,那是一种顽强的、不会轻易熄灭的光。
火车站里,蒸汽机车喷出最后一缕白烟。
王建国提着行李箱站在车门口,脚步有些犹豫。
他今年二十岁,正是青春勃发的年纪。
在上海,他是一个中学老师的儿子,家境虽不富裕,但也算安稳。
拆招牌前一晚,母亲偷偷抹泪,父亲只是说:"到了那边,好好干。"
车厢里认识的朋友,一个个被丢在不同的站台,他成了最后下车的那批人。
"你就是王建国吧?"一个干练的女声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王建国抬头,看见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站在面前。
她穿着蓝布棉袄,头发简单地扎成马尾,脸庞被晨光镀上一层金边。
"我是赵秀英,是你们组的组长。"她自我介绍道,接过王建国手里的档案袋。
"您好。"王建国有些拘谨,上海腔调显得格外明显。
赵秀英打量他一眼,心想这小伙子眉清目秀,眼里有光,不像是来混日子的。
"走吧,车子在外头等着呢。"她简短地说,转身带路。
迎春花的黄,和她背影的蓝,在王建国的视线中交织成一幅难忘的图画。
山路颠簸,老卡车像咀嚼干饼一样摇晃。
赵秀英坐在王建国前面,闻到他身上有一股淡淡的肥皂香。
那是城里人特有的气味,与山西土著的烟火气截然不同。
车上一同来的还有两个北京知青,已经昏昏欲睡。
王建国却精神得很,透过车窗打量这片将陪伴他数年的土地。
他起初想找话题,但赵秀英的侧影严肃,像是刻着规矩和条律,让他不敢轻易打扰。
"赵组长,这里春天还下雪吗?"王建国终于鼓起勇气问道。
赵秀英转过头,笑了一下:"今年特别,前几天还飘了几片。你们上海不下雪吧?"
"偶尔也有,不过很少。"王建国答道,想接着聊,却找不到合适的话题。
赵秀英见他拘谨,便说:"你们上海人精灵,学东西快,这里就是个锻炼人的地方。"
王建国点点头,心里却想,我不是来锻炼的,我是被'锻炼'的。
人生有时就是这样,一个转身,就到了陌生的站台。
白桦林农场到了。
这里没有白桦,只有大片的玉米地和几栋灰砖房。
王建国被安排在集体宿舍,五张通铺,已经住了两个老知青。
赵秀英简单介绍后,便带他去认领他今后的"战场"—七号地。
七号地是块长条形的玉米地,去年收成不好,今年寄望于这群新来的年轻人能带来新气象。
赵秀英边走边讲,今年计划种什么,怎么轮作,水源情况如何。
她讲得细致,像一个耐心的老师,而王建国也认真记着,不时用上海话自语:"哦,原来这样。"
"你们组长真能干。"王建国忍不住夸道。
赵秀英笑了笑,说:"我在这儿干了十年,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。"
第一天的认地就这样结束了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赵秀英看着这个上海小伙子,心想他眼里有光,希望这光能一直亮着。
日子像磨刀石,慢慢打磨着所有人的棱角。
王建国从一个对土地一无所知的城市青年,逐渐变成能分辨土壤肥沃程度的"土地专家"。
赵秀英教会他如何看天色判断是否要下雨,如何根据种子的颜色判断出苗率。
两人在地里的时间多了起来,一个是热心的学生,一个是耐心的老师。
春种、夏锄、秋收、冬藏,四季轮转间,他们从生产队长与知青的关系,慢慢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赵秀英比王建国大十岁,阅历丰富。
她告诉他怎么在农场生活,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。
王建国则分享上海的趣事,给她讲《红楼梦》里的故事情节。
赵秀英特别喜欢听《红楼梦》,每当王建国讲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,她总会问:"他们最后怎么样了?"
王建国总是卖关子:"下一次再讲。"
赵秀英会假装生气,但眼里的期待出卖了她。
慢慢地,一种微妙的情感在他们之间滋长。
那不是简单的爱情,更像是一种超越时代和环境的情感联结。
两个孤独的灵魂,在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彼此的共鸣。
但他们都很清楚,这种情感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被允许的。
赵秀英是组长,王建国是知青,身份的区别如同一道深沟。
更何况,赵秀英是个有过婚史的女人,比王建国大了整整一轮。
这段时间,一位叫李建设的北京知青也成了他们的"搭伙朋友"。
李建设嘴甜,会哄人开心,特别擅长调节气氛。
三人经常一起劳动、聊天,形成了七号地里的一道特殊风景。
赵父看出女儿的不寻常,警告她说:"别忘了自己的身份。"
赵秀英没有回答,但心里的涟漪已经泛起。
就这样,日子在表面的平静中继续,但地底下的暗涌,已经开始悄然积蓄力量。
02
1980年的春天,吕梁山的迎春花开得格外灿烂。
七号地里,年轻的心和饱经风霜的灵魂,在翻滚的泥土间悄然靠近。
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,赵秀英正在教王建国如何辨别作物病虫害。
阳光透过白桦林的缝隙,斑驳地撒在他们身上。
王建国边学习边记录,不时抬头问:"赵姐,这种虫子用什么农药最好?"
赵秀英耐心讲解,眼神中带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。
突然,赵秀英注意到王建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,便关切地说:"歇会儿吧,太阳大。"
她从篮子里拿出两瓶自己酿的酸梅汤,递给王建国一瓶。
"谢谢赵姐。"王建国接过酸梅汤,心里泛起一阵暖意。
两人坐在田埂上,微风轻拂,带来远处花香。
王建国看着赵秀英,被夕阳染红的侧脸,不由得说:"赵姐,你知道吗?
在我最艰难的时候,是你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。"
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,打破了平静的湖面。
赵秀英心头一颤,但很快平复情绪,笑道:"我比你大那么多岁,经历的事也多,
只是在告诉你一些生活的经验,你年轻,有热情,这才是最宝贵的。"
场面一度很尴尬,王建国正想说什么,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打破了这份宁静。
"哟,酸梅汤啊,赵组长,我也能蹭一瓶吗?"李建设边说边跑过来。
李建设是北京知青,口齿伶俐,善于交际,是七号地里的"开心果"。
他拿过赵秀英递来的酸梅汤,坐在两人中间,打趣道:"你们在聊什么这么严肃?"
赵秀英笑而不语,王建国则说:"在聊作物病虫害。"
李建设摆摆手:"得了吧,这么好的景,聊那些,你们应该聊聊人生理想。"
李建设是个观察细致的人,很早就看出王建国对赵秀英的特殊情感。
他多次提醒王建国:"老王,赵组长比你大那么多,别搞出什么事。"
王建国却说:"我尊重她,喜欢和她聊天学习,没别的想法。"
李建设摇头:"你骗得了我,骗得了你自己吗?"
这天,李建设又劝王建国:"你们不可能的,身份、年龄,都是问题。"
王建国沉默,看向远方,那是一片未耕种的土地,像极了他对未来的未知和期待。
赵父是个老革命,坚定的马列主义者。
他很早就注意到女儿和王建国之间的微妙关系,多次警告女儿:"别忘了自己的身份。"
赵秀英没有回答,但心里的涟漪已经泛起。
赵父找到王建国,直言不讳地说:"建国,你是个好小伙子,但你和秀英是不可能的。"
王建国低头,没有回答,但心里的种子已经发芽。
这段特殊的情感,在春天的七号地里悄然生长。
然而,它注定不会有结果,命运的风暴,已经在远处集结。
1982年的夏天,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。
吕梁山的田野已经泛黄,在最后一次收割完毕后,王建国收到了返城通知。
那天早晨,在七号地里,他拿着通知单,心情复杂地对赵秀英说:"赵姐,我要走了。"
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,划破了赵秀英的心。
她手里的锄头"啪"的一声掉在地上,颤声问道:"这么突然?"
王建国点点头:"昨天才收到通知,让我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。"
两人对视,许多未说出口的情感在眼中交汇。
赵秀英转身捡起锄头,强忍泪水,道:"走吧,好好干,那才是你应呆的地方。"
李建设得知消息后,特意带了两瓶从北京老家寄来的二锅头。
三人在七号地里,简单摆了些花生、咸菜,就着夕阳,喝起了"离别酒"。
酒过三巡,李建设红着眼说:"老王,你小子先走,我估计还得呆几年。"
王建国拍了拍李建设的肩膀,转头对赵秀英说:"赵姐,谢谢你这几年照顾我,
没有你,我可能坚持不到现在。"
赵秀英没说话,只是狠狠灌下一大口酒,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下来。
李建设见状,识趣地找了个借口离开,让他们单独相处。
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赵秀英终于鼓起勇气问:"建国,你对我,是不是有过什么特殊的想法?"
王建国沉默片刻,道:"赵姐,你是我最尊重的人,像姐姐,又像老师。"
这句话虽婉转,但已表明心意。
赵秀英苦笑,道:"我比你大十岁,我们... ..."
两人同时说出:"不可能。"
命运在此刻开了一个玩笑,让两个有情人,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分别那天,七号地里没有隆重的仪式,只有简单的告别。
王建国背着行囊,再次走过五年前初到这里的那条小路。
赵秀英站在田埂上,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朝阳中。
王建国返城后,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,很快适应了城市生活。
他认识了同事李芳,一个温婉善良的姑娘,两人相识一年后步入婚姻殿堂。
婚礼前夜,王建国打开了在七号地里写的最后一本日记,那天的记载很简单:
"今天收到返城通知,赵姐眼泪很美。"
王建国合上日记,对自己说:"过去了,一切都过去了。"
李建设则在几年后返回北京,通过自己的努力,在一家国企站稳了脚跟。
一次老知青聚会上,李建设和王建国谈起往事,特意问道:"赵组长后来怎么样了?"
王建国摇头:"不知道,自从我走后,就断了联系。"
两人叹息,一瓶陈年老酒,在回忆里泛起涟漪。
时光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,20年过去了。
2000年的春天,比往年要暖一些。
江苏省政府大院里,王建国正在处理文件。
他已经是副省长,头发虽有些花白,但依旧精神。
秘书小李敲门进来:"王省长,有您的信。"
王建国接过信封,看到上面写着"王建国同志亲启",却没有寄件人地址。
拆开信封的那一刻,他的手竟然微微发抖。
信纸泛黄,一看便知已经有些年头,上面用钢笔写着工整的字:
"建国,见字如晤。转眼已二十年,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七号地的旧事。
我最近身体不好,特写此信,想与您见一面。
北京,白桦林咖啡馆。"
落款是一个他熟悉又陌生的名字:赵秀英。
看到这个名字,王建国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。
他放下手中的工作,起身站到了窗边。
窗外,春风正轻轻吹拂嫩芽,如同那年七号地里的微风。
那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往事,再次鲜活地跳动起来。
03
信件的突然造访,让王建国的内心掀起了巨浪。
他深吸一口气,将信件小心翼翼地折好,放入西装内袋。
秘书见他神色异样,关切地问:"王省长,您没事吧?"
王建国摆摆手:"小李,帮我查一下最近去北京的航班。"
秘书有些惊讶:"您要去北京?"
王建国点点头:"老朋友约见,日程尽量安排在这周末。"
秘书还想说什么,但见王建国神色坚定,便退出了办公室。
独自一人后,王建国坐回椅子上,打开抽屉,拿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。
那是他年轻时的记录,最后一篇停留在1982年离开七号地的前夜。
他轻轻抚摸着纸页,思绪回到了那个时期。
对于赵秀英,王建国心中一直存有特殊的情感。
那是一种介于爱慕和尊敬之间的复杂情感,在岁月的冲刷下,变得更加难以名状。
他曾多次想打听赵秀英的消息,但生活的忙碌和身份的变化,让他无暇追寻过去的记忆。
回家后,王建国的妻子李芳正在厨房准备晚餐,儿子王明则在客厅看电视。
"老王,你今天怎么这么晚?"李芳边炒菜边问道。
王建国脱下西装,想告诉妻子收到赵秀英来信的事,但张了张嘴,却说:"工作多,刚处理完。"
李芳是个细心的人,察觉到丈夫有心事,便追问:"你看起来心情不好,发生什么事了吗?"
王建国勉强挤出一个笑容:"没事,就是有个老朋友约我去北京见面。"
这时,儿子王明抬起头:"爸,你要去北京?"
王建国点点头:"是啊,顺便看看你想要什么,给你带回来。"
晚饭过后,王建国来到书房,儿子王明跟了进来:"爸,你去北京能带我一起吗?"
王建国有些意外:"你去北京干什么?"
王明挠挠头:"同学说北京有好多名胜古迹,我想去看看,还有... ..."
王明欲言又止,王建国见状,便说:"有什么话就直说。"
王明低下头,小声道:"我听妈说,您以前在山西下乡,有个姓赵的阿姨?"
王建国闻言,心中一震:"你怎么知道?"
王明不好意思地说:"前段时间听您和妈妈聊天,说起过去的事。"
王建国叹了口气,摸着儿子的头说:"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。"
儿子还想追问,但王建国已转身收拾文件,轻声道:"你还小,有些事等你长大再说。"
周末,王建国带着复杂的心情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。
飞机起飞的那一刻,他看向窗外,云层如绵延的白桦林,让他想起了七号地的情景。
抵达北京后,王建国没有惊动当地政府,独自前往约定的白桦林咖啡馆。
那是一家有着老北京风情的咖啡馆,木质装潢,窗边种着几株白桦树,条子正长出嫩芽。
王建国提前半小时到达,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,服务员过来询问,他点了一杯热咖啡。
热气升腾间,他取出赵秀英的来信,一遍又一遍地看着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窗外细雨纷飞,将城市染成朦胧的水墨画。
正当他回忆涌上心头时,一个怯生生的女声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"请问,您是王建国同志吗?"
王建国抬头,看见一位年轻女子站在面前。
她约莫二十出头,穿着朴素,但难掩天然的秀丽。
尤其是那双眼睛,清澈如山泉,让王建国不由得心生熟悉感。
他起身,有些疑惑地问:"是我,您是... ..."
女子微微鞠躬,眼中含泪,却带着笑意:"我叫陈小雪,是我妈妈让我来的。"
王建国闻言,心中已猜到答案,但仍试探性地问:"你妈妈是... ..."
陈小雪点点头,哽咽道:"我妈妈是赵秀英,她让我来告诉您,您有一个女儿。"
这一句简短的话,却如惊雷般在王建国心中炸裂。
他站在原地,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应。
岁月在这一刻交织成网,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。
陈小雪见他失态,轻声道:"王先生,您先坐下。"
王建国这才回过神,歉意地招呼陈小雪坐下,又点了一杯茶。
茶香袅袅升起,似在诉说一段悠长的往事。
两人落座后,王建国急切地问:"赵秀英,让我有个女儿的事,到底是怎么回事?"
陈小雪闻言,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,轻声说:"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。"
故事要从1983年的春天讲起,那年七号地的迎春花开得特别早。
王建国返城后不久,赵秀英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。
那是一个意外,也是一个奇迹。
她本以为自己不会再有孩子,毕竟年纪已不小,但命运却给她开了这样一个玩笑。
赵秀英没有告诉任何人,包括她的父亲。
她悄悄离开了白桦林农场,来到北京投靠一个远房亲戚,在那里生下了陈小雪。
对于父亲是谁,赵秀英从未对陈小雪详说,只告诉她:"你爸爸是个好人,只是我们缘分浅。"
陈小雪在单亲家庭中长大,虽然没有父爱,但赵秀英用全部的爱和精力抚养她长大。
赵秀英给女儿起名"小雪",寓意纯洁、美好,希望她像雪花一样独立、坚强。
陈小雪一直以为自己是单亲家庭,直到两年前偶然间发现母亲的日记,才知道自己的身世。
日记中,赵秀英记录了与王建国在七号地的点滴,以及得知自己怀孕后的纠结和喜悦。
陈小雪读完日记后,问母亲为何不告诉王建国。
赵秀英只是叹息,说:"那时我们都很年轻,不想打扰他的生活。"
去年,赵秀英被诊断出肺癌晚期,身体每况愈下。
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她写信给王建国,但没有勇气亲自见面,便让女儿来赴这场约。
陈小雪从包里拿出一封信,递给王建国,说:"这是我妈妈写给您的信。"
王建国接过信件,双手微颤,拆开后看到赵秀英熟悉的字迹:
建国,当你看到这封信时,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。
抱歉这么多年没有告知你,我们有一个女儿,名叫小雪。
当年我怀孕时,正值社会动荡,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,也不想打扰你的生活。
小雪是个好孩子,希望你能弥补她缺失的父爱。
对不起,请原谅我的自作主张。
信短情长,王建国读到最后,眼中已噙满泪水。
他哽咽地问陈小雪:"你妈妈现在在哪里?"
陈小雪低下头,悲伤地说:"她已经去世了,上个月走的。"
王建国闻言,泪水不由得滑落。
往事如烟,那段未竟的情感,如今只能化作缕缕思念,飘散在记忆的长河中。
就在这时,陈小雪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,轻声道:"这是我妈妈临终前的照片。"
照片中,赵秀英躺在病床上,虽然面容消瘦,但依旧能看出她的美丽和坚强。
她怀抱着一本日记,眼神温柔地看着镜头,那是她写给自己的最后一篇日记。
王建国接过照片,泪眼婆娑间,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赵秀英。
那双眼睛,仍然如昔日般明亮,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女儿的深情。
陈小雪见王建国如此感情,眼中也泛起泪花,轻声问:"王先生,
您愿意认我这个女儿吗?"
王建国闻言,紧握陈小雪的手,哽咽道:"傻孩子,我是你的亲生父亲,当然愿意!"
这一声"傻孩子",包含了二十年的思念和遗憾,也宣告了亲情的归属。
窗外,雨过天晴,阳光穿透云层洒进咖啡馆,如同命运的光辉,照亮了两颗相聚的心。
命运虽多舛,但亲情最终战胜了时间的阻隔,让父女得以团聚。
然而,王建国的内心却依然不平,他错过了陈小雪的成长,也未能在赵秀英临终前道别。
陈小雪从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,递给王建国,说:"这是我妈妈的日记。"
王建国接过日记本,封面已磨损,但依旧能看出"岁月留痕"四个字。
他翻开第一页,看到赵秀英工整的字迹:"1982年5月1日,七号地,迎春花开。"
陈小雪告诉王建国,赵秀英一直将他送的小礼物和信件珍藏,日记中记录了他们在七号地的点滴。
王建国翻阅日记,眼泪不断滑落,他这才知道,原来赵秀英对他的情感如此深厚。
日记中,赵秀英详细记录了得知自己怀孕时的喜悦和担忧:"1983年1月10日,
我发现自己怀孕了,建国的孩子,我该怎么办?"
赵秀英在日记中写道,她曾想告诉王建国这个消息,但担心影响他的生活和前途。
陈小雪见王建国情绪激动,轻声说:"我妈妈经常说,她这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在七号地。
您是她心中最特殊的人。"
王建国闻言,泪水模糊了视线,他合上日记本,紧紧抱住陈小雪,哽咽道:"对不起,
我没能照顾你们母女。"
两人相拥而泣,父女情在这一刻得到了宣泄和重聚。
王建国决心弥补对陈小雪的亏欠,邀请她到自己家中居住,但陈小雪却犹豫了。
陈小雪担心王建国的现任妻子和儿子无法接受她的存在,特别是作为一个突然出现的"女儿"。
王建国承诺会处理好家庭关系,让陈小雪安心融入家庭。
父女二人约定,王建国会先回家解释情况,待家人接受后,再接陈小雪回家团聚。
告别前,陈小雪忐忑地问:"爸爸,您的家人会接受我吗?"
王建国紧握陈小雪的手,坚定地说:"不用担心,我会说服他们,你是我的女儿,也是他们的家人。"
两人依依不舍地分别,约定下次相聚将是一家人真正的团圆。
王建国回到家中后,如何向现任妻子和儿子解释陈小雪的存在,成为他面临的最大难题。
命运的考验尚未结束,亲情能否战胜一切,迎来真正的团圆?
命运终究不会辜负善良的人,经过一系列情感的冲突后,王建国的妻子李芳终于接受了陈小雪,
父女两人也真正团聚了。
陈小雪搬进了王建国家中,与李芳和王明一起生活。
起初,陈小雪担心自己的身份会给王建国的家庭带来困扰,但李芳和王明都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和善意。
李芳虽然心中有些介意丈夫的过去,但看到陈小雪乖巧懂事,渐渐放下了芥蒂,
真心接纳陈小雪为家庭的一员。
王明更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姐姐充满好奇和喜爱,兄妹二人很快建立起融洽的关系,
一起分享生活趣事和学习经验。
陈小雪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,也感受到了父爱和家庭的温暖,
弥补了她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。
王建国则在与女儿相处的日子里,尽力弥补过去的遗憾,父女情深,关系融洽。
一家人经过短暂的磨合期,最终和谐美满地生活在一起,迎来了真正的团圆和幸福。
下一篇:没有了